近年來,冷鏈物流一直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去年12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隨后,各部委紛紛響應,加快制定相關政策,出臺各項措施,多領域、全方位地支持冷鏈物流發展。如今,冷鏈物流相關的省級實施方案、細則等爭相出臺,冷鏈物流行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供銷合作總社等相關負責人詳細闡述了將在冷鏈物流行業采取的措施。其中有哪些重點?讓我們一起來聽下相關負責人的解答。
國家發改委
建設“四橫四縱”8條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2025年建成全國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張江波在發布會上介紹,我國將建設“四橫四縱”8條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四橫”指北部、魯陜藏、長江、南部四大通道,“四縱”指西部、二廣、京鄂閩、東部沿海四大通道。
張江波介紹,通過“四橫四縱”串接農產品主產區和19個城市群,形成內外聯通的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打造“三級節點、兩大系統、一體化網絡”的“321”冷鏈物流運行體系。
其中,“3”指的是完善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布局,加強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建設,聚焦產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補齊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形成高效銜接的三級冷鏈物流節點;“2”指的是依托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結合冷鏈產品國內國際流向流量,構建服務國內產銷、國際進出口的兩大冷鏈物流系統;“1”指的是推進干支線物流和兩端配送協同運作,建設設施集約、運輸高效、服務優質、安全可靠的國內國際一體化冷鏈物流流網絡。
為加強冷鏈物流監管,張江波舉例稱,《規劃》提出“全國冷鏈食品追溯監管體系建設工程”,依托現有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逐步將內貿冷鏈食品流通納入追溯管理范圍,推動國家、省級平臺以及各類市場化平臺間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到2025年建成全國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實現多層次、多系統、跨區域冷鏈物流追溯閉環。
張江波指出,《規劃》是我國冷鏈物流領域第一個五年規劃,并以國務院文件印發,首次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層面,對建設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做出全方位、系統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務實、可操作、可落地的具體舉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交通運輸部
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推動冷鏈運輸技術裝備升級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張大為表示,交通運輸部將認真貫徹落實《規劃》部署要求,堅持服務大局、服務人民,強化部門間協同聯動,狠抓工作落實,為推進我國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具體來講,將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
因地制宜推動完善港口、機場、鐵路貨站、公路貨運站冷鏈物流設施,拓展冷鏈物流服務功能。
二、推動冷鏈運輸技術裝備升級
進一步研究完善冷鏈運輸車輛準入條件,推動車輛出廠前安裝符合標準要求的溫度檢測設備。推廣應用標準化周轉箱、托盤等運載單元以及冷藏集裝箱、蓄冷箱等單元化冷鏈載具,逐步替代“泡沫箱+冰袋”等冷藏保溫方式。
三、創新冷鏈運輸服務模式
引導冷鏈物流企業加強與果蔬、水產、肉類等生產加工企業的聯盟合作,發展公路冷鏈專線、“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模式。積極發展國際冷鏈直航快線、冷鏈國際班列、國際生鮮包機等業務,提高國際冷鏈運輸服務水平。
四、健全冷鏈運輸法規制度和標準
研究細化冷鏈運輸企業、車輛、從業人員管理要求,加大《冷藏保溫車選型技術要求》《冷鏈寄遞保溫箱技術要求》等標準的宣貫力度。
農業農村部
加快補齊“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短板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宋丹陽表示,兩年來,農產品產地低溫處理能力和商品化處理能力顯著提升,擴大了高品質生鮮農產品供給。
宋丹陽透露,下一步,農業農村部還將會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高效協同、持續發力,加快補齊“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短板。
一、優化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
圍繞“四橫四縱”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優化布局建設,構建基本覆蓋主產區、支撐生鮮農產品上行的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
二、建立產地冷鏈物流服務體系
壯大一批產地冷鏈物流運營服務主體,培育一批低溫處理、集中倉儲等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構建網絡化經營、專業化服務的產地冷鏈物流服務體系。
三、健全要素支撐保障體系
強化政策支持,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引導社會主體參與建設運營。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體系,加快標準制定和推廣應用。加強產地冷藏保鮮新技術新裝備研發推廣,開展專業技能培訓。
商務部
全國超過70%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有冷鏈設施,鼓勵第三方社會化冷鏈物流企業發展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李剛在談及如何通過發展冷鏈物流,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消費雙提升時表示,商務部始終高度重視流通領域冷鏈發展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支持冷鏈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累計支持新增冷庫庫容600余萬噸,全國超過70%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有冷鏈設施。
李剛表示,下一步,為貫徹落實好《規劃》,商務部將在流通領域重點抓好三項工作,著力增強三種能力:
一、抓產地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增強商品化處理能力
在產地就近建設改造集配中心、冷庫、產地倉等設施,提高產地移動型、共享型商品化處理設施利用率,增強產地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能力,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把更多流通增值收益留在農村。
二、抓跨區域農批市場和干線冷鏈建設 增強流通主渠道冷鏈服務能力
發揮國家物流樞紐、農產品跨區域集散地等組織核心功能,推動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區、批發市場等加快完善具備物流集散、低溫配送等功能的冷鏈設施,對接主要產銷地,創新物流干支線銜接模式,暢通農產品冷鏈物流“大動脈”。
三、抓終端零售網絡“冷環境”建設 增強冷鏈配送能力
支持升級改造連鎖超市、農貿市場、菜市場等零售網點,完善終端銷售冷鏈配套設施。引導農產品流通企業加強供應鏈建設,完善產地倉、中心倉、前置倉等冷鏈設施,線上線下相結合促進冷鏈流通。鼓勵第三方社會化冷鏈物流企業發展,推動冷鏈云倉、共同配送、零擔物流等模式推廣應用,提高冷鏈資源綜合利用率。
供銷合作總社
將編制完成供銷合作社系統“十四五”公共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專項規劃
供銷合作總社經濟發展與改革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馬繼紅表示,下一步,供銷合作總社將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扣照國家規劃要求,組織全系統主要從三方面全力抓好落實工作。
一、編制完成供銷合作社系統 “十四五”公共農產品冷鏈專項規劃
農產品冷鏈物流關系基礎民生保障,具有準公共特征。基于這個定位,供銷合作社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網絡,服務對象重點是小農戶及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同時為政府宏觀調控、應急保供提供支撐,兼具經營性和公益性的特點。網絡建設目的是貫通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全過程。規劃將按照政府支持、市場運作、資源整合、開放共享的原則,采取改造與新建相結合、自建與合作相補充等方式,著力打造以“三網一平臺”為主架構的供銷合作社公共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網絡。
二、抓好“三網一平臺”建設
“第一個網”,圍繞“四橫四縱”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統籌推進全系統骨干網建設。在農產品主產區,對接國家產地冷鏈集配中心,結合供銷合作社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重點布局600各縣域產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按照“一個中心帶動N各田頭保鮮倉”的模式,提高農產品采后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能力;在消費集中地區,對接國家銷地冷鏈集配中心,重點建設200個城市銷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開展中央廚房、生鮮電商、集采集配等業務;在重要集散地,重點建設100個農產品冷鏈物流樞紐基地,推動有條件的樞紐基地打造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第二個網”,抓好省域網建設。由省級供銷合作社統籌推進,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省域網。“第三個網”,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推動省域網之間的融合對接和協同發展,形成區域網。
“一個平臺”,是搭建全國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冷鏈物流公共服務信息平臺,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供銷合作社系統農產品冷鏈物流“一盤棋”。
三、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經營服務水平
培育壯大一批農產品綜合流通企業、冷鏈物流企業,不斷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經營服務水平。
冷鏈需求被引爆
轉折點出現在疫情后,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意外“井噴式”發展,冷鏈需求被引爆。
近5000億的冷鏈市場,最大個的順豐也只有78億。行業高度分散,前百強企業的市占率總計不過18%。資本市場似乎對冷鏈物流的終局也有了新共識:和快遞行業相似,冷鏈的終局必然是寡頭競爭。
目前的冷鏈形態還是千奇百怪,有擅長全網運營的快遞企業拉起一張全國冷鏈網,有自帶銷售渠道的電商物流一邊賣貨一邊配送、有從大型食材企業的物流部門獨立發展,還有深耕冷鏈快20年的合同物流企業實踐前沿技術。
可以預料的是,頭部企業相繼進場,冷鏈物流“布局”階段接近尾聲,即將進入比拼硬實力的“中盤戰":不同出身的冷鏈企業,資源稟賦與能力結構各異,但都在尋找經濟可行性和戰略必要性之間的平衡。
冷鏈物流看起來不像是可以大快朵頤的肥肉,更像是一塊別具美味的腔骨:耐得住性子,又掌握竅門兒的人才可能成為贏家。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